欢迎来到一长二短网

一长二短网

成型工艺鉴定之印坯和拓坯

时间:2024-05-09 07:52:16 出处:焦点阅读(143)

成型工艺鉴定之印坯和拓坯

书名:《古陶瓷鉴定学·总论卷》

  作者:毛晓沪 著

  有人会说,景德镇人的工艺修坯技术是一流的,器壁厚薄不均,鉴定泥料可塑性差,坯和都可以靠修坯来弥补,拓坯即所谓“三份拉坯,成型七分修坯”。工艺君不知,鉴定景德镇在清代之前还没有发明修器物内壁的坯和刀具——条刀,那时只有修器物外壁的拓坯板刀。条刀是成型清代康熙朝发明的,“三份拉坯,工艺七分修坯”只是鉴定清代以来的做法。采用拓坯工艺只需要简单地修修口、坯和清清底而已。拓坯明代器物的形状,远不及清代规整,其原因就在于此。考古工作者在成化御窑窑址里发现了少量壁薄如纸、刻印暗龙纹的白釉小杯残片,制作极其精美,至今尚未发现有完整传世品存在。在当时成型工艺条件下,制作难度之大,由此可见一斑。近几年,有藏家拿来一些类似的小杯和小瓶,底部刻有“天”字或青花“大明成华年制”款,都被笔者一一否定了,其理由就是均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制作。

  近年,从景德镇地区的古窑址出土了大量制瓷模具,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来制作瓶、罐、盘等圆形器物的拓坯模具,有印花者,也有素面无纹者。印花模具多数是宋代遗物,用于制作各种影青瓷,素面模具多数为元以后的。由此可见,宋、元、明三朝元代景德镇瓷器的成型,基本上采用拓坯工艺。而非人们想象中的拉坯工艺,只是进入清代以后,才逐步以拉坯、修坯为主。

  80年代初,景德镇瓷厂开始仿制元青花,多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,只要求形似,不要求神似。笔者当年多次去景德镇,寻找高仿品,在东风瓷厂买了两件采用注浆工艺制作的青花凤纹瓶。回京后用高科技材料改造了一下,居然让国家博物馆的专家们打了眼。当时制作和鉴定元青花的水平普遍较低。改革开放以后,景德镇私营小窑纷纷上马,开始采用拉坯工艺制作元青花,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产品,都是此货色,在外形感觉上与真品还是有差距的。尽管如此,它还是让许多专家和藏家受骗上当。近几年,景德镇的高仿精英们,采用拓坯工艺制作元青花仿品,其外形与真品已十分接近,只是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欠佳,才使作伪痕迹昭然若揭。藏家要十分小心,不经过鉴定高手和专业高科技检测,千万不要花高价购买。

  现将盘筑、拓坯和拉坯三大成型工艺的痕迹特征,特别说明:

  第一,拉坯成型的坯体,一般是由下至上,由厚变薄,拓坯和盘筑的坯体均无此现象。

  第二,采用拓坯工艺的现代仿品,内壁平整程度一般不及真品,似乎是技不如古,又似乎是在刻意表现工艺特征。

  第三,采用拉坯或拓坯成型,如果在操作中使用刮子,内壁就不会留下螺旋状指痕,只留下少许刮痕,有许多人把刮痕误认为是修坯留下的刀痕,仔细观察还是有区别的。刮痕往往无律,不重复出现,多数是由于泥料里偶尔存在沙粒所致。刀痕有规律,重复出现。一般是中小件产品采用刮子制作,大件器物则徒手制作,如元青花大罐。

  第四,无论是拉坯还是拓坯,采用徒手制作都会在器物内壁留下指痕,因为在清代之前人们是不修内壁的。拉坯与拓坯所留下的指痕尽管都呈螺旋状,但还是存在明显差异,前者均匀流畅,条纹宽窄一致,后者条纹宽窄不一,略显粗糙,这是由工艺所决定,一般无法改变(这里说的指痕与指纹不同,指纹是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留下的印痕,指痕是在运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)。

  第五,拓坯的模具有两类,一类是横向接缝的叫横模,一类是竖向接缝的叫竖模。宋代影青印花瓶和元、明时代的瓶罐多采用横模制作。

  第六,褶皱是印坯和拓坯工艺特有的痕迹。人老了皮肤会变得粗糙,起皱纹。较硬的泥料在模具内互相挤压,就会产生类似皱纹,特别是元代青花器物上,经常出现褶皱,明代官窑器物经过修整,很少有褶皱出现,只是大件器物偶尔在足圈处有所表现。

分享到: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希望对您有帮助!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!

友情链接: